隐私“窃听”暗局:“伪装者”输入中…
公司动态 互联网 一视财经 · 2021-06-18 06:33:07
7亿中国用户正遭“偷窥”,谁是罪魁祸首?一直扮演“偷窥者”的输入法公司,真面目终于被揭开。


指尖之上,隐私曝光。


多数网民未曾想到,敲击几下键盘,个人信息通过各种暗道,随即被“消费”,并成为一桩暴利生意。


我们的智能手机中,安装了为数不少的APP,即时聊天软件更成为高频工具,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交流,信息总是源源不断“泄露”、“输送”······


然而,APP们也是受害者!


一直扮演“偷窥者”的输入法公司,真面目终于被揭开。


1

7亿中国用户正遭“偷窥”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关注各类APP的用户数,但未注意到看似普通的输入法,也有着庞大的客群。


隐藏于APP背后的输入法,杀伤力超乎想象。


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的数据,2016-2020年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用户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用户规模达到7.55亿人。


实际上,伴随智能手机的不断迭代,各大商业机构开发输入法,并不断将其打造成“摇钱树”,这项技术在语言学习、人工智能、5G网络的激发下,表面打着“赋能”的旗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用户隐私的输送方。


近期,一则新闻成为市场“风暴眼”。


讯飞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章鱼输入法、手心输入法等,一度在智能手机的应用商店遭遇集体下架。此前,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通报中,搜狗、讯飞、QQ输入法均榜上有名。


监管部门通报中,输入法运营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公示信息中描述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


上述事件爆出后,涉事机构旋即快速“灭火”。


科大讯飞针对下架事件,后一度用模糊的话术狡辩:


讯飞输入法老版本升级到最新10.0.20版本后,沿用老版本拼音云输入设置选项,未弹窗提示用户选择是否开启;用户在讯飞输入法10.0.20版本中拼音云输入弹窗提示中选择关闭功能后,出现二次弹窗要求用户确认。


网民看完这段后,思维只能在“云里雾里”环绕。所谓的技术性专业解释,轻描淡写了下架事件的影响。


官媒人民网的一段点评,戳中了要害:输入法异变为“窃听器”,人们在愤怒之余,难免后怕。一些“莫名其妙”的状况,也有了“合理”解释。比如,才与朋友打字交流育儿经验,手机里的购物APP随即开始推送婴幼儿用品广告——显然,用户八成是被输入法“窃听”并“出卖”了。


大家或许都遭遇过,在即时聊天软件中,刚和朋友聊起生活琐事,之后与交流内容有关的商品需求就精准推送而来。一开始,让人误以为聊天软件将隐私“云同步”,现在才真相大白,输入法大肆“消费”用户,微信等APP一直无辜躺枪。


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诸多输入法软件在用户启动应用时,都主动要求读取用户的位置、通讯录、照片、手机序列号等隐私信息,很多用户则“下意识”地同意,不曾想手机中的信息悉数“输送”给输入法平台。


2

拆解输入法“伪装术”


网络上,流传着一段6年前搜狗高管的一段话:工具就是用户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用你去实现而已。因此,产品不能帮助用户做选择。搜狗输入法是一个工具,用户知道自己要什么,输入法不能随便帮他改。


放在当下,这段充满着讽刺意味!


输入法的用户,虽然自己知道要什么,但却被“工具化”——成为输入法眼中的透明人,被不断激发潜在需求。


这正是输入法高超的商业“伪装术”。


我们来拆解输入法的变现模式。


本次下架事件中,相关涉事输入法一则使用条款直接写道:我们可能接入委托我们进行推广和广告投放合作伙伴的SDK,他们会通过SDK手机不能识别您个人身份的间接画像标签以及去标识化或匿名化后的信息,以帮助其在不识别您个人身份的前提下提升广告有效触达率。”


SDK中文是软件开发工具包,软件开发工具包,接入App后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支付、统计、社交、广告等一系列功能,这自然就能让输入法获取设备信息和用户隐私信息。


类似这种条款,在各大输入法中都有不同变种,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根据输入法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情况、搜索习惯进行大数据分析,直接制作出个性化的用户画像。


输入法变现的生态模式可以归纳为:借由输入法的通道,后台通过手机键盘的交互功能,搜集用户的底层需求信息,实质是一个底层碎片信息的中转站,但通过AI系统化分析每个使用者的信息,直接生产出精准的商业广告服务。


换言之,技术在用户不知情的背景下,直接读懂“人心”。


更为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对输入法理解为纯粹的C端产品。


绝非如此!这是输入法变现过程中,最为“暴利”之处:第三方输入法的应用场景主要分布在社交、购物、在线办公、游戏等领域均是第三方输入的场景,其中社交场景的占比最高,不仅涉及文字输入,还有语音输入、方言输入、滑行输入、表情包等等。


其中,社交不仅仅是点对点的C端用户聊天行为,更涉及商业交流层面,后者直接涉及企业级商业领域。


因此,输入法变现过程中,更对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商业领域,均参与了词库优化、语言识别的功能开发,更涉及了多语种识别、离线识别等功能,也对车企、智能电视的车载、电视输入有全方位“进攻”。


这就意味着,输入法变现的版图早已超出手机APP的版图,已经全方位参与各类线上和线下商业应用。换言之,从C端切入的营销挖掘,直接拓展至企业级商业服务,更大范围的“借力”变现。


所谓的人工智能,直接沦为输入法的“刽子手”。


3

各大APP遭遇“套路”,无辜躺枪


输入法的变现暗局中,即时通讯APP被“栽赃”为隐私盗窃者,很多用户开始产生各种不信任。


实际上,很多APP早已预警。


例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早前公开交流中,提及很多用户抱怨在微信里聊天后,相关内容会被电商或广告软件读取,导致精准推送。


张小龙更直言:“我们不保存聊天记录,为什么你还是会在微信里面说过什么等等会收到广告,因为你的信息经历了很多个地方,那并不是只有微信在处理信息,所以有这个出发点也是我们技术同事聊到,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输入法?”


这段坦诚的话颇有启发性。换言之,用户在微信使用聊天软件,但对面是一个“暗道”,并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因为信息传输至多个渠道,只是很多渠道用户并未发觉,最终“赖”给了聊天软件。


聊天软件只是一个信息传送时的“点”,背后是无数个点组成的立体网络,信息在一个闭环中不断流动,而输入法就是中转站。


从张小龙的提前“预警”中,可以看出很多App都被蒙在鼓里。用户数据是经过输入法的“键盘”,然后背着用户出现实时倒卖,互联网企业并不清楚背后的来源。输入法公司与很多大消费平台“暗箱操作”,不断向用户精准推送,但这和微信等平台并无关系,反而是一种“栽赃”,偷了App的流量增厚收益。


实际上,微信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在引领数字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隐私的保护。


今年1月份,腾讯宣布升级“隐私保护平台”,具体措施包括:上线了个人信息保护专区。为用户提供查询其产品隐私保护指引的统一入口,同时推出了“阀门系统”,具备为APP做“隐私体检”的功能。


无独有偶。


另一个巨头美团也优化升级隐私保护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当用户使用美团旗下APP时,从用户角度强化了自助管理隐私授权,实现查看隐私政策、修改隐私设置、查看第三方信息数据共享规则等功能。


公开报道还指出:腾讯、美团、华为、抖音、快手滴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用户数据安全的专门内部团队,从机制上保护用户利益。


除了巨头们主动作为,2021年6月1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数据安全法》获审议通过,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意味着,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更为重要的是,《民法典》中,有关“数据”条款放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之内,表明法律上已经承认数据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类型。


未来,网民使用各类APP,所形成的类似聊天记录、通话记录、邮件记录等都属于个人数据范畴,隐私的保护已经正式开启。



0 人收藏 0 人喜欢
分享至:

0 人打赏,共 0

相关推荐

互联网 财经
监管对违规减持出重拳 引导塑造A股市场良好投资生态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加大监管力度,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被责令购回或者行政处罚的案例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严监管下,年内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规模大幅下降,已低于同期增持规模。

曝光台 监管 证券日报 · 33浏览 · 35分钟前
“中行刘连舸”案一审开庭:违法放贷超33.2亿,受贿1.21亿余元

刘连舸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贷款融资、项目合作、人事安排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索取、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1亿余元。

公司动态 曝光台 监管 财经 蓝鲸财经 · 47浏览 · 43分钟前
海保人寿首任总经理李高峰辞任, 2024年一季度亏损2亿,投资收益率为负

截至一季度末,海保人寿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91%、-0.06%。

公司动态 财经 公司财报 保险 蓝鲸财经 · 52浏览 · 45分钟前
0 人评论
可输入 255
投稿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