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家问题平台仅22家完成宣判 跳楼、拉横幅仍难维权
互联网 金融之家 · 2017-03-27 08:27:05
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3547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为1823家,问题平台立案率却不足5%,已完成宣判平台仅22家。

事实证明,投资人想要拿回本金,机会非常渺茫。一方面经侦部门不愿介入,另一方面律师不愿接手此类案件,导致投资人维权无门,陷入困境。
 
从漂洋过海到人尽皆知,P2P在中国仅用了8年时间,迅速崛起。
 
然而,自行业形成以来,借P2P之名行诈骗之实的平台也随之增加,投资者教育和经验的匮乏导致很多人纷纷踩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借钱不还的,也包括平台直接卷钱跑路的,最终自食苦果的只有投资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问题平台累积受害投资人数约为48.4万人,约占总投资人数的4.4%,涉及贷款余额约为268.1亿元,占2017年2月底行业贷款余额的比例约为3.0%。
 
另据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3547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为1823家,问题平台立案率却不足5%,已完成宣判平台仅22家。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投资人,想要拿回本金,机会非常渺茫。一方面经侦部门不愿介入,另一方面律师不愿接手此类案件,导致投资人维权无门,陷入困境。
 
于是,跳楼、拉横幅讨公道、艾滋催收等一系列极端维权方式纷纷上演,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主动入局: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20%以上
 
P2P投资是近几年最为火爆的理财方式。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它开始成为诸多投资者的噩梦。跑路、倒闭、非法集资等案件层出不穷,P2P行业一地鸡毛。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2335家,而在2013年,通过注册并存在的网贷平台数量累计超过4300家。与之相对应的是数亿的投资人,彼时,预期年化收益率24%-36%是常态,更有平台日化收益率高达1%-4%,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写照。
 
“2014年、2015年大概是网贷行业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时候,主流大平台12%以上很正常,年底由于冲业绩还会更高。”某P2P平台的高管如实说道。
 
注册返现、体验金等曾是平台拉新的惯用手段,但这都抵不上高息的诱惑,一家年化收益率20%以上的平台,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新的用户注册,投资人大多都会奔着收益不请自来,顺便带上亲朋好友,一起“发财”。
 
平台也相当配合,一方面为求在行业初期快速扩大规模,获得用户,一方面抓住用户贪图高息的心理特征,即便是贴钱也要留住用户,这与滴滴快的早期不停发券挽留用户的手段极为相似。
 
高息的诱惑加上简单的投资方式,投资人逐渐沦陷,无法自拔,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他们深信不疑,殊不知,看起来收益颇丰的标的背后实则暗藏风险,又或者从一开始这就是个“美丽的”骗局。
 
风险集中爆发:超1800家问题平台仅22家宣判
 
2015年下半年,P2P网贷行业风险开始集中爆发。影响力较大,口碑颇好的e租宝一夜被查。2016年更为惨烈,大大、中晋等争抢“e租宝第二”头衔,快鹿集团兑付危机、LendingClub前CEO违规离职、坏账率攀升等负面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一时间,P2P成为过街老鼠,众人避而远之。
 
“标的兑付是有周期的,长期的会有36个月甚至48个月,所以,短时间内,平台风险不会爆发。”某P2P平台高管称,而这也是为什么2015年之前相比于2015年到2016年之间爆雷的平台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
 
2015年之前,整个行业缺乏有力监管,加上一些原本就是以非法集资为目的而进入行业的人,彼时累积的隐患此时爆发,这并不意外。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通过注册并存在的网贷平台数量累计超过4300家,而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平台仅2335家,不足一半,倒闭、失联、停业等一时间成为网贷行业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受害投资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每一个倒下的平台背后,都牵连出无数的受害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问题平台累积受害投资人数约为48.4万人,约占总投资人数的4.4%,涉及贷款余额约为268.1亿元,占2017年2月底行业贷款余额的比例约为3.0%。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在风险爆发后,进行立案的平台却不足5%,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3547家,其中问题平台数量为1823家,截至目前,仅22家平台进行宣判。更为重要的是,在已经宣判的22家平台中,问题时间大多发生在2013年、2014年,这两年时间内22家中共有16家爆出问题。
 
这也意味着,目前宣判完成的平台大多为前几年的问题平台,而在2015年下半年风险集中爆发期间立案的平台较为罕见。
 
从每年宣判的数量上来看,也非常不乐观。2014年共有3家平台进行宣判,2015年共有5家,2016年至2017年1月底共有14家。
 
另外,立案、审理时间跨度长也是主要问题,已宣判平台平均立案、审理时间都在1年半以上。以e租宝为例,从2016年1月10日e租宝被查,到2016年12月2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立案受理“e租宝”案,历时12个月之久,而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被动催债:经侦不愿介入律师不愿受理
 
前述种种注定了在平台跑路、倒闭之后,投资人必然会踏上一条漫长的维权之路。
 
“如果经侦再不作为,我们就自己请人催收,我认识一支艾滋催收团队,可以试一下。”为了要回本金,投资人也会“不择手段”。
 
而事实上,极端的催收方式在整个网贷行业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催收效率极高的艾滋催收亦是如此,为了能够拿回资金,有效催收,一些催收团队和投资人会特意寻找艾滋患者组成团队,对欠钱不还者实施威胁,此情此景不亚于一部精心导演的谍战剧。
 
艾滋团队的带头人和成员之间有着自己的暗号,一个竖手指的动作,亦或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在暗示成员对老赖进行人身攻击。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艾滋患者,也不过是“纸老虎”,为了催收成功,他们必须把自己伪装得足够强大,“佯装”发病、在地上打滚干呕、口吐白沫、这些都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不过这些只对部分老赖有用。
 
金融桥的投资人为了要回自己的本金,也曾动过这样的心思,此外,他们还曾经组织了数十人到金融桥的办公顶楼上大拉横幅,一是为了给平台施压,二是为了引起当地经侦部门的注意,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当地派出所拒绝立案,称不在管辖范围内,平台老板非但不受威胁,反而让投资人去跳楼。
 
“这些方法肯定没有用,经侦部门不会因为投资人的威胁而介入调查。”一位业内人士说到。
 
“由于网贷行业的案件涉案范围广、处理程序复杂,现在地方各部门都不愿意主动立案,此类案件处理起来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一位资深的律师透露,“除非是影响力较大,投资人催促太紧的,经侦大队可能会进行立案侦查。”
 
而除了可以仰仗的经侦大队外,更为悲剧的是,就连律师也大多不愿意代理投资人的案件。一方面,部分投资人为了拿回本金,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添油加醋,阻碍案件审理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一些投资人投资P2P平台,就是贪图高息,蛮横不讲理,一旦败诉便将责任推至律师身上,种种原因导致投资人最后“孤立无援”。
 
“我们会搜集足够的证据,等有了证据,我们就可以报案。平台的清算小组寄给了投资人很多材料,需要签字,但是我们都没有签,平台就是骗子,没有人会相信他们。”在经历了种种被骗之后,投资人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
 
“事实上某些平台即便是出现了兑付危机,也并没有真正想要跑路的想法,反而是投资人的不配合,以及大肆散播平台谣言,加剧平台危机爆发。”一位平台高管无奈的说道。
 
不过,投资人的顾虑也无可厚非,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失踪的平台,谁也不知道真实情况怎样,更何况还有投资人遭受到来自平台方的威胁,这便加剧了不信任感,导致矛盾升级。
 
“从维权现场回来的当天,我们中间有人被平台老板派人跟踪,并实施威胁,我们见过老板身边的保镖,就是他们。”金融桥的投资人称,并给出了投资人被围堵的照片,以及与平台老板在微信群里相互开撕的聊天记录。
 
平台翻脸不认人、相关部门不立案、部分律师对于投资人的案件也“敬而远之”,投资人走到这一步是否还有出路?
 
维权之路为艰:即便立案审查也几乎无法可依
 
从目前爆雷的平台来看,大部分投资人基本上都是同样的想法,那就是用一切手段把事情闹大,最好是人尽皆知,逼迫当地监管部门不得不立案。但事实上,在平台跑路之后,真正立案的寥寥无几。
 
自发维权无效,经侦立案无望,投资人所剩选项极为有限。对此,业内律师给出的维权建议是:
 
1.投资人可以按照网贷平台的设立、发展、资金链紧张、崩盘、跑路的时间顺序,把基本事实写成书面内容,同时,携带银行转账记录等资金凭证进行报案。
 
2.投资人如果已经就近报案,则需要携带报案时提供的全套资料以及收到的带有公安机关红色章的回执。
 
3.投资人最好能提供嫌疑人、被告人身份线索以及其他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并非维权成功,就意味着投资人能够拿回投资的全部本金,毕竟那些从一开始就心怀不轨的平台可能早就将非吸资金用在了奢靡享受上,投资人最终能拿到的钱要么是平台剩余的资金,要么就是平台固定资产变卖之后的资金,但僧多粥少,最终能有多少可想而知。
 
“即便维权成功,投资人最后拿到的钱也不会是投资的全部本金,仅两成而已。”相关人士表示。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两成都不一定能够顺利到手。原因在于,目前诸如银监会等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都不能作为判断平台高管是否有罪的依据。业内律师称,在法律上,此类案件主要还是根据《刑法》来作为判断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被立案,平台责任人也不一定会被判罪,投资人自然也不能顺利拿到资金,这其中还有一定的运气在里面。
 
一方面是有限的法律监管,一方面是蛮横无理且居心叵测的平台,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依靠维权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投资人而言,这场仗注定难打。
0 人收藏 0 人喜欢
分享至:

0 人打赏,共 0

相关推荐

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迎来最新监管

近期,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这或将是有关互联网贷款三大文件(一个办法两个通知)之后的又一个重磅新文件。

财经 监管 曝光台 公司动态 消金界 · 314浏览 · 17小时前
蚂蚁消费金融2023年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大跌82%:资产总额大增125.6%

4月26日消息,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 2,396.69 亿元,负债总额2,167.28 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 229.41 亿元。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净利润 1.52亿元。

实时观察 公司财报 财经 消金行业 公司动态 金融虎网 · 287浏览 · 11小时前
西安银行与独董廖因任职超期仍领取津贴被监管责令改正

日前,西安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陕西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廖志生采取责令改正监管措施的决定》,监管措施的出具和西安银行现任独董的超期服役有关。

公司动态 监管 财经 银行 实时观察 金融虎网 · 247浏览 · 12小时前
0 人评论
可输入 255
投稿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