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投诉发布《2022年十大消费乱象》
公司动态 曝光台 财经 黑猫投诉 · 2023-03-15 06:34:2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但伴随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与新消费模式的涌现,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消费乱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但伴随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与新消费模式的涌现,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消费乱象。

黑猫投诉综合主管部门通报、各大媒体报道、全网舆情、黑猫平台投诉数据及典型消费事件,发布2022十大消费乱象,盘点去年热门消费舆情事件,希望能引发广大消费者对这些消费套路及行业乱象的关注和警惕。

一、美容贷屡禁不止,家用美容仪质量堪忧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就折射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伴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家通过助长“容貌焦虑”情绪蔓延,误导消费者,让其忽视医疗美容行业潜藏的风险,甚至催生了无证经营、虚假宣传、违规操作、诱导贷款等一系列行业乱象。

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黑猫投诉平台自2018年起医美行业的投诉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2022年医美行业相关投诉7800余件,从用户年龄来看,医美行业投诉用户主要在90后、95后及00后,其中20-30岁用户占比超过60%。

伴随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医美市场,面临高额的医美费用支出,一些不法商家趁机设下的“美容贷”圈套。一些美容机构通过免费无息等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宣传,让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办理了贷款,而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贷款时,已经背上征信债务。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2022年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医美贷问题投诉1400余件,占医美行业投诉约20%。

伴随医美普及度的提高,除过线下医美机构外,近年来家用医疗美容设备市场也愈发火热。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618购物节平台射频美容仪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目前多款品牌美容仪月销量上万。但家用美容仪销售火爆背后,市场乱象丛生,产品虚假宣传、质量问题屡屡发生。

2022年3月,瓦丽葆(上海)美容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因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宙斯Dr.Arrivo24K魅影美容仪,被罚没款共计150万余元。2022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信息,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将召回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进口的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型号家用射频美容仪,数量为182215台。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美容仪”的相关投诉有1700余条,消费者反馈使用美容仪后出现产品质量瑕疵,使用漏电,脸部烫伤、凹陷等情况。

面对高速增长和乱象不断的医美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3年2月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发出消费提示,呼吁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作出医美决策。

案例一  7人去私立诊所整容4人整出9级伤残

2022年4月15日,#女子花近8万整容整出9级伤残#登上热搜,阅读量超2亿。据悉,方女士等7人在北京一家私立医美诊所进行了双眼皮修复、去眼袋等手术。然而整容变成了毁容,有4人甚至还落下九级伤残。沟通无果后,当事人将诊所告上法庭。法院一审认为,医美诊所存在欺诈行为,7人分别获赔29万余元至80万余元不等。

案例二 9块9体验祛痘却背上万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反馈自己在网上看到了9.9元体验祛痘的项目,到店后却被推销其他美容项目,因钱不够拒绝时还被推荐了“美容贷”,并且由店员拿着自己的手机操作贷款了2万余元。

案例三 上万元美容仪致脸部凹陷

据新浪科技消息,有网友反馈自己花费近2万元买了美杜莎美容仪,在10月的一天晚上做面部周护理向上提拉时,做完右脸发现有两道深的凹陷。皮肤科医生告诉她,凹陷恢复不了,需要做填充。但商家拒绝承担填充费用和退货。

二、求职落入贷款陷阱,大学生成受害重灾区

大学生迫切的就业期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往往容易被培训机构利用,一些应届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通过求职平台应聘,在进入面试后,却掉入了不法商家设下的“培训贷”陷阱。这些培训机构通常以提供兼职工作但是需要通过相关课程或者技能培训为名,诱导大学生使用金融借贷平台,甚至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上了几千甚至上万的贷款债务。

2022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

其实早在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然而面临高额的经济利益,“培训贷”问题却屡禁不止,极易死灰复燃。这些“培训贷”公司为逃避执法部门打击,往往会办理一些门槛要求不高的资质,甚至开连锁培训机构,通过小贷公司给予的返点、收取的高额培训费,以及发展加盟商后的利润提成作为收入来源。当吸引到一定数量的求职者“入套”后,这些公司就会以经营困难等各种理由”卷款跑路“,以逃避责任。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2022年黑猫投诉平台上“培训贷”相关投诉超11000条。

相关律师建议,大学生日常要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意识。当发现掉入“培训贷”陷阱后,保留和培训机构签署的培训合同及相关沟通记录,及时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投诉,并根据实际情况向法院起诉或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一 沟通兼职被诱导办理培训贷款

2022年3月3日,央视网#报0元配音速成班还没上课就被扣款#话题登上热搜。据悉,刚满18岁大学生小谢,原本想在空闲时间做一些兼职来勤工俭学,看到网络上招配音兼职,与该机构联系后得知,如果做配音兼职,每月会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承诺0元就可以上公开课学习配音。结果,小谢不但被办理了“贷款”,而且,没上课就被扣了第一笔贷款。

案例二  工作面试被要求参加培训却落入贷款陷阱

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馈,毕业前往虚假公司面试却被告知需要工作存在难度需要培训有单时间,并承诺培训后可以保证工资七千以上。然而在培训以后才发现培训竟让自己背上两万多元的贷款,而且上班的工资也并没有达到此前承诺。

三、家政维修天价收费,平台监管存在缺位

近年来,伴随城市年轻独居人口不断增长和各类互联网家政服务平台的出现,不少人在遇到马桶堵塞、房屋漏水、家电家居需要维修等情况时,会优先考虑通过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服务。然而当下互联网家政服务平台缺少相应标准及监管;维修人员与市场主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消费者也缺乏获取相关信息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当碰到不专业、不诚信的机构,消费者往往落得吃亏上当。

据不少消费者反馈,这些管道疏通及防水补漏类的家政服务都会打着免费上门检测、先疏通后收费等名义吸引消费者下单,维修师傅上门后以含糊其词的话术告知消费者需要使用疏通剂、胶水等材料,甚至不予告知。然而在维修之后却称这些产品已经被使用几十上百斤,原本几十几百块钱的维修费用已经是少则几千高则上万。而当消费者向师傅索要合同、发票以及公司资质和材料合格证明时,对方都无法提供。更有甚者,自己花了钱并没有解决问题,维修之后漏水堵塞的情况依旧存在。

此类问题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数据统计,在黑猫投诉平台上2022年管道疏通及防水补漏类相关投诉达5000余条。面临此类问题,消费者往往难以举证维权,即便能提供相应证据,却也因为当事人提供服务的仅是个人而不是市场经营主体,不能认定为消法意义上的欺诈,无法享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面临此类骗局高额经济收益,甚至催生出一批黑产。2022年,上海警方层捣毁一“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剂牟取暴利”的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涉案金额逾600万元人民币。在该团伙“运作”下,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买单,最多一单竟高达19000元。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此类纠纷以前多发生在线下,如今已开始向互联网领域蔓延,这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今,互联网成为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作为发布信息的平台也应担负起信息核实的责任,确认信息发布者拥有相关资质,以及归纳梳理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投诉,及时发现清除虚假信息,屏蔽不良商家。消费者在选择企业时,最好找当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正规公司,签订正规合同,保留交易凭证等证据,以备后续维权使用。

案例一 央视曝光天价疏通马桶骗局

2022年12月,#央视曝光天价疏通马桶骗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据央视财经报道,2022年上海警方就捣毁一个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液的诈骗团伙。通过他们疏通马桶的消费者,少则花费三五千,多则上万,最高一单高达19000元。

案例二 上门防水半小时收费6000没有效果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投诉反馈自己通过线上预约师傅上门做防水补漏,咨询价格时含糊其辞仅展示一些小额转账记录最多一千多点,并称半小时可以搞定。实际一番操作后却告知自己用了40多斤的胶水,一共是6000多元,自己迫于压力给了3800元,但是后续发现并没有效果还在不断渗水。

四、套路繁多,理赔困难,新冠保险一地鸡毛

新冠保险毫无疑问是2022年保险行业最有争议与讨论度的险种。年初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与购买热情,成为“网红产品”。然而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赔付时有些保险公司却采取提高理赔门槛等方法限制赔付,导致纠纷数量一路高涨,不少投保者面临理赔困难。

中消协点名“新冠保险”套路多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特别提到2022年涉疫类投诉激增,点名批评“新冠保险”套路繁多。一是宣传容易赔付难;二是为拒赔玩“文字游戏”;三是逃避赔付责任。

消费者购买新冠险理赔证明难开具

据黑猫大数据平台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黑猫投诉平台上“新冠险”相关投诉量近2500条。有购买隔离险的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新冠确诊后想要申请一年前购买的隔离险中承诺的万元新冠疫情确诊津贴时,保险公司客服却回复保险中的“确诊”不仅需要核酸阳性,还需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或方舱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以及胸部CT和血液检查方可认定。此外,也有不少投保人抱怨自己忍受着身体不适在医院排数小时队才开到的证明仍被保险公司不认可,自己按照要求做了单管核酸和CT,医生的诊断证明也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但保险公司却以肺部没有感染为由拒赔。

投保人面临遭遇保险公司拒赔时,律师建议消费者可以找保险行业协会进行居中调解;或向银行保险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到法院提起保险合同纠纷诉讼,请求法院进行裁判。此外,在签保险合同前,首先要搞清楚保险合同关于保险责任的约定,更要搞清楚保险合同中的除外责任约定以及理赔的相关约定;其次,对于保险公司提出的特别约定的事项要非常谨慎,可以多比较几家不同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研究其在保险责任及/或除外责任中的细微差别。

五、数字藏品热度退潮,平台退场,用户套牢

价值数百万元的NFT头像、转手翻几倍价格的数字藏品……从吸引大批投机者参与其中到一地鸡毛的割韭菜闹剧,2022年数字藏品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

年初数字藏品概念迅速火热,吸引大批投机者,由于市场相关监管法律规制方面的空白,滋生了交易平台恶意炒作、干扰市场价格;商家虚假发货、不退款项;用户商品被强制售出,藏品被盗,数据丢失等诸多问题。2022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三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倡议坚守行为底线,防范金融风险,不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或开展代币发行融资,不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变相违规设立交易场所。

而到年末,伴随着数字藏品市场降温,一系列平台限制交易、关停跑路成为行业讨论热点,也引发大量用户退款维权事件。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数字藏品”相关投诉累计近4400条。

数字藏品平台套现跑路,提现无门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投诉反馈数字藏品平台投诉反馈平台本身存在违法违规经营情况,平台在不具备相应资质情况下违规开设二级市场。通过虚假宣传诱导用户在平台投资交易,后续出现限制用户交易提现,甚至直接关闭服务器失联等情况,导致用户资金损失却维权无门。有消费者投诉称一数字藏品平台以拉盘为由诱导投资,但却查询不到相关证照。在该平台购买可交易的数字藏品1万余元后平台于9月末开始摆烂、跑路。

藏品价值暴跌,用户损失惨重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除去平台跑路问题以外,也有不少用户投诉自己在购买藏品的时,平台存在虚假宣传夸大藏品价值、诱导投资等情况。但随着藏品到手,伴随市场波动,藏品价格暴跌,用户损失几千几万几十万不等。针对此类问题,关于平台方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补偿消费者损失,消费者与平台之间争议不停,用户维权不断。有消费者反馈,自己自去年五月以来,在平台方诱导宣传下,购买藏品话费56万元,现在几万元几千元变成几百元,自己损失惨重,但平台方却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当下,数字藏品领域尚没有国家层面的监管和立法,行业内出台的各类自律公约尚无法律效力。用户在购买数字藏品时,要选择合法交易平台购买,避免通过虚拟货币支付,留存资金支付、购买记录等相关证据,如遇到诈骗等犯罪行为,应及时报警。

六、商品不明码标价,价格刺客“暗箭伤人”

2022年夏“雪糕刺客”一词走热。看起来其貌不扬的雪糕,结账时高昂的价格让人大吃一惊,这一现象引发全民吐槽。“价格刺客”之所以是“刺客”,正因其往往藏于暗处,利用价签模糊遮挡、价签不规范、计量单位不一等手段来伪装成普通商品,关键时刻“一剑夺命”。

在微博搜索关键词“雪糕”,弹出的相关话题也尽是吐槽色彩:“雪糕为何越卖越贵”、“当代雪糕价格有多离谱”、“不认识的雪糕不要轻易拿”……多个话题阅读量过亿,讨论量过万。在“雪糕刺客”冲上热搜后,人们一边谴责不讲武德的销售套路,一边纷纷求问“便宜的雪糕都去哪里了”。

“共享充电宝刺客”、“酸奶土匪”相继出现

共享充电宝也是消费者抱怨“价格刺客” 的重灾区。“充电宝已归还却恶意扣款99元”“充电宝成功归还,但是押金没有退”“客服踢皮球不处理,要求退还费用”……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共享充电宝”相关投诉累计超5万条。

“水果刺客”、“文具刺客”、“酸奶土匪”也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消费场景,为避免类似的“价格刺客”暗箭伤人。这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计量单位不统一、等问题的不满情绪。

价格刺客本质是价格欺诈

《消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同时《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价格欺诈行为:(六)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所谓“价格刺客”即将高价商品与同类低价商品混放,并通过不明码标价的方式诱骗消费者买单,本质是一种价格欺诈行为。

市场自由应建立在明码标价,消费者充分知情自愿上,而不是遮遮掩掩伪装刺客。2022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施行,其中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明码标价应当根据商品和服务、行业、区域等特点,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此规定或将使价格刺客无处遁形。

七、视频平台套娃式收费,会员权益受限

近年来,长视频平台的规则和条款愈设愈多,常常面临着消费者不解、失望和质疑声。由于涨价、限制功能、减少服务、降低体验、自动续费等,长视频品牌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为消费者诟病。

智能电视内容收费层层加码

智能电视在内容收费上层层加码的现象让消费者苦不堪言:用户发现,看似琳琅满目的频道节目,但大部分都属于收费节目,要将互联网及长视频内容投屏到电视,又要另外付费;同一内容在大小屏(手机屏和电视屏)也要重复收费,并且还要忍受频道或节目插播的各类广告。

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会员费涨价、内容和服务质量不高等也被不少消费者吐槽。据悉,自2021年底,为了扭亏为盈,改变以资金投入换增长的局面,长视频平台纷纷开始上调会员价格。2021年12月,爱奇艺上调过一次会员订阅价格,2022年12月,爱奇艺再次小幅上调会员价格。腾讯视频也在2021年和2022年4月进行了两次涨价。其后优酷、芒果TV也相继调整了会员价格。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表示遇到过视频会员的消费问题,涉及优酷、腾讯、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网站,投诉大多集中于会员自动续费、vip服务体验不佳等。关于会员权益问题,如会员vip专享广告、移动端会员不可投屏、套娃式会员充值……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相关投诉超3万条。

优酷投屏电视端需要单独充会员被投诉

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了优酷VIP包月后,投屏电视端时被告知需另外付费11元充值至酷喵视频VIP后才能进行电视端投屏。 

爱奇艺限制投屏引广泛讨论

近期爱奇艺APP开始限制投屏功能引发大量关注。网友表示,原来黄金VIP会员最高可支持4K清晰度投屏,后只支持480P清晰度。又有网友反馈,爱奇艺同样还限制了用HDMI线连接电视播放,被弹窗“由于版权原因,此内容不支持HDMI连线播放”。

2023年2月20日,爱奇艺“认错”,宣布为当日仍处于订阅状态的会员恢复720P和1080P高清投屏功能,连续包月、包季、包年会员可一直使用该功能。人民网评论,细究可知,“套娃会员”的商业伎俩,本质上是视频版权方一种变相的加价,最终将导致市场和口碑的“双输”,乃至影响到内容付费市场和互联网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新华社称,长视频品牌的突破应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做好内容、产品与服务,保住基本盘,增加会员用户。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体验才是长视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八、制假售假、夸大宣传,直播带货乱象暗涌

2022年,走过市场培育期的直播电商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有新的直播间涌现,也有平台的战略转型,更有行业的悄然演进。直播带货领域的参与者众多,玩家越来越专业,生态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从用户的角度来看,《2022直播电商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0年3月增长2.04亿。

直播带货井喷式发展,制假售假猫腻不断

2022年,明星、网红、企业家还在前赴后继进入直播带货行业,甚至有网友感叹——“宇宙的尽头是直播带货”。2022年直播电商领域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头部主播去中心化,有着独特风格、独特专业优势、独特用户群体的主播纷纷入局,包括董宇辉的知识授课带货、刘畊宏的健身娱乐直播、李诞的脱口秀综艺带货等。

我国网络直播新业态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直播带货是当下购物的热门方式,然而,一些直播带货的商品看似物美价廉,背后却可能潜藏制假售假的“猫腻”。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直播销售乱象成为消费者维权焦点之一。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以“直播间”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进行检索,2022年相关投诉约4.6万条,投诉大多集中于直播间商品虚假宣传、商品假冒伪劣、货不对版等。

2022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翡翠直播售假骗局。不少翡翠直播宣称,主播在缅甸曼德勒矿区现场砍价,为粉丝代购。事实上,直播是在承泽翡翠位于昆明市的一栋办公楼里,货主身着缅甸服装,现场布景均为伪造。在黑猫投诉平台,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翡翠直播存在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疯狂小杨哥频遭打假,虚假、夸大宣传问题多

此外,2022年11月,职业打假人王海打假疯狂小杨哥所带货的破壁机和绞肉机虚标功率,双方你来我往交锋多个回合引发舆论关注。随后疯狂小杨哥直播间销售的面巾纸、防水服、衬衫等品牌商品也均被王海打假,相关产品经检测后显示,均与宣传不符、不符合标准。专家表示,直播带货靠传统法律法规难以规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行政监管资源有限、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责任不到位、商业营销行为不规范等,所以才出了一系列问题。

直播内容夸大的情况也很常见。主播带货的时候为了提升转化率会使用各种话术、展示等来突出产品卖点。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以“秒杀”“直播”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投诉超过1600条。例如“60多元秒杀的肉卷,店里最贵肉卷才20元,套餐只用50元”“秒杀价突然成原价,主播说系统问题然后关了直播,现在也没处理结果”等。

专家表示,当权益受到侵害,首先可以去找卖方反映,若解决不了,再到平台投诉商家存在欺诈行为。进一步地,可以到当地消协投诉,也可以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还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据了解,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自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开展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将“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涉及食品安全及监管漏洞作为重点监督领域。

九、预制菜成新风口,食品安全问题惹争议

近年来,具有方便快捷、种类丰富等优势的预制菜站上了风口,由于预制菜门槛低,参与者众多,并且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在人人看好预制菜的时代。很多消费者对预制菜却充满大量负评,口味差和食品安全成为吐槽的重点。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改进的问题,前两位分别是:口味复原程度、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

预制菜食品安全、营养问题成焦点

2022年9月,一则“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的话题,让预制菜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黑猫投诉”平台预制菜的投诉主要问题集中在买到“变质预制菜”“生产日期涉嫌造假”“预制菜食品中有异物”等等。

在营养方面,很多预制菜存在着油、盐、糖含量过高的问题。有媒体报道,很多预制菜成分表显示,含“钠”量惊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钠不超过2000毫克。记者调查发现,一份重量300克的预制菜钠含量达到1500毫克,吃一份就接近建议标准了。

外卖、堂食使用预制菜未告知顾客

此外,2022年8月,中消协发布上半年受理的投诉发现,位居前列的一类投诉就是:外卖、堂食中使用了预制菜却没有告知顾客。有媒体报道,以广州为例,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以上。对此,中消协表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缺乏行业统一标准,预制菜的食品安全乱象不容忽视。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探索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预制菜相关标准,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预制菜生产、销售企业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健康、绿色、环保等理念,提升预制菜的加工、保存、运输技术,让预制菜既健康又美味。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也要做好告知工作,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自问世以来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业内反响十分热烈。

十、宠物食品、医疗纠纷高发,行业监管标准仍缺失

近年来,宠物消费市场展现巨大活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宠物经济成了热门赛道。《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已经达到1.1亿只。据艾瑞数据显示,宠物相关商品和服务需求越发多样,国内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3117亿元。

艾瑞市场咨询《2023年中国宠物健康消费白皮书》

随着养宠人群不断增加,宠物主消费观念也向着品质化进行升级,相关服务项目激增且日渐完善,繁育、食品、用品、训练、寄养、医疗、美容、摄影、保健、保险、宠物乐园及宠物殡葬等一系列上游产品与下游服务共同形成了整条宠物经济产业链。然而,宠物市场却乱象频出。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黑猫投诉平台2022年“宠物”相关投诉累计近800条,主要涉及宠物食品、用品、医疗等问题。

“毒猫粮”事件爆出,宠粮安全引人担忧

2022年4月,国产宠物粮遭遇爆雷,有多位网友表示自家猫咪在食用了信元发育宝旗下的“饕餮”系列猫粮后出现不良反应,在送医过程中离世。约230只猫中毒,近百只猫咪疑似因食用该品牌猫粮后死亡。此后信元于6月6日发布《关于细菌性内毒素的说明》一文,坚称自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消费者对其检测结果并不认可。

宠物诊疗资质不全,宠物医院收费不规范

宠物诊疗机构存在标价不明、过度诊疗、价高质低等诊疗行为不规范问题也常有出现。有很多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自家宠物在宠物医院内无法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宠物医院收费标准不透明也是消费投诉的主要问题。

2022年11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部分城市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在部分城市集中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宠物食品和宠物医院的监管难点在于标准的缺失。”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会长刘朗在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时表示,通过建立最低的标准来保障消费权益是关键,需加强相关行业标准的完善,促进市场规范和提升产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农村部对宠物食品出台了《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一系列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和规定,以加强宠物食品管理,规范宠物食品市场;宠物医疗方面新修订了《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以规范宠物诊疗机构和宠物医师从业者。

结语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 2035年)》中指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态势的逐渐恢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总体趋势逐步清晰。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是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重要一环。《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22一2035年)》着眼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新老问题,提出“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具体举措,为进一步做好消费者权益保障明确了方向。

中消协在《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提振消费信心”》报告中也指出,从提振消费信心入手,要持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消费需求和供给高水平对接、化解消费难题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作为关键环节进行破题,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拉动作用,为我国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助力。


0 人收藏 0 人喜欢
分享至:

0 人打赏,共 0

相关推荐

财经
小马智行与丰田中国、广汽丰田合资公司即将完成注册,首期计划投放千台自动驾驶车辆

公司拟在纳斯达克或纽交所上市,已于证监会备案。

公司动态 科技 财经 财经涂鸦 · 6浏览 · 4小时前
宁德时代宣布全面进入超充时代,同步完成「产品+网络+服务」完整超充生态布局

神行PLUS电池可为用户提供可达1000公里的超长续航体验。

公司动态 科技 财经 财经涂鸦 · 7浏览 · 4小时前
微软支持的Rubrik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涨超15%,AI助力数据安全业务

英伟达、百事可乐等为客户,市值近65亿美元

公司动态 科技 财经 美股公司 IPO动态 独角兽早知道 · 7浏览 · 4小时前
0 人评论
可输入 255
投稿
资讯排行